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80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57例RA继发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4例,女43例;年龄46~79岁(61.8±12.4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2.5~36.8年(17.5±3.7年),诊断RA后出现上颈椎相关症状时间为1.5~19.4年(8.9±2.4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颈部姿势异常和活动受限。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3例,C级12例,D级20例,E级22例;JOA评分4~14分(8.7±1.8分),VAS 4~10分(7.4±1.5分)。寰椎前向脱位44例,其中寰齿前间距(anterior atlantodental interval,AADI)>10mm者8例;寰椎后向脱位9例;寰椎前后向脱位4例。6例合并下颈椎不稳,10例合并枕颈部其他畸形。13例枕寰关节先天性融合及骨性融合无枕寰关节活动度者采用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A组);44例有枕寰关节活动度的患者采用寰枢椎融合固定融合术治疗,其中16例寰枢椎脱位牵引不能复位的患者先行前路经下颌下寰枢椎关节松解术再一期后路行寰枢椎融合术治疗(B组),28例寰枢椎脱位牵引能复位的患者直接采用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C组)。定期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观察寰枢椎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手术时间100~130min(118.2±13.5min),术中出血量100~300ml(190.5±42.8ml);B组手术时间180~240min(221.4±20.3min),术中出血量100~260ml(157.3±36.1ml);C组手术时间100~130min(109.4±12.1min),术中出血量100~200ml(124.1±32.7ml)。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复查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序列重建满意,齿状突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无压迫,术后AADI为2~3mm(2.4±0.4mm)。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84个月(34.4±10.3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2例ASIA分级B级患者恢复至C级,C级患者6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9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患者无变化;JOA评分改善至10~17分(14.6±3.5分),VAS评分降至1~5分(3.6±1.4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例患者植骨块发生自发性部分吸收,随访1年半时植骨块吸收停止并部分融合,未再次行植骨术;其余患者植骨均融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和寰枢椎再脱位、失稳现象。结论:RA累及上颈椎时会造成寰枢椎脱位导致脊髓受压,依据枕寰关节活动度情况采用寰枢椎融合术或枕颈融合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退变性疾患中的一种严重状态。该病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要病理基础,并进一步继发相邻骨与软组织结构的退变,最终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血供障碍,表现出脊髓损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调查表明,如果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有25%的人患有不同类型和不同严重程度的颈椎病,到了60岁可达30%~40%,可见这种以退行性变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必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明显增多,这些患者病情重、又常伴有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等重要脏器疾病,各种治疗都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手术治疗风险更大,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对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与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4排螺旋CTA评价犬股骨头血运的价值。 方法 对18只犬双侧髋关节行4排螺旋CTA和DSA检查,观察股骨头血供与血液循环(FHCP)显示情况,与DSA对照评价CTA显示旋股内、外侧动脉(MCFA、LCFA)、支持带动脉(RA)、头凹动脉(LT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 犬股骨头血供主要来自MCFA、LCFA,尤其前者发出的RA。CTA准确显示了所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股深动脉、骶正中动脉及其分支,显示MCFA、LCFA、RA的敏感度分别为94.44%(34/36)、88.89%(32/6)、3.03%(5/165),特异度均为100%。CTA未能显示LTA和FHCP,其评价RA、LTA和FHCP的能力明显低于DSA(P<0.001)。 结论 4排螺旋CTA评价犬股骨头血运的价值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4.
背景:用锁定钉的最终固定依赖于钢板的放置,为避免螺钉锁入关节,要求在放入螺钉前反复确认骨折块的复位及钢板位置的放置,无疑增加了操作繁琐及螺钉进入关节的风险.目的:观察新型带变向螺钉的解剖型掌侧锁定钢板DVRTM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1 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AO 分型A3型3 例,B2 型3 例,B3 型2 例,C1 型3 例,C2 型5 例,C3 型5 例.受伤后0~12 d 采用带变向螺钉的解剖型掌侧锁定钢板DVRTM治疗.结果与结论:随访至24 周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无软组织并发症,无螺钉移位及钢板断裂,影像学及功能评估满意.据此得出,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这种固定方式能提供解剖复位、固定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钉板之间能更灵活、弹性的搭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 方法: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将80例临床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随机均分为A、B、C、D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外科医生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减压前30min开始静脉滴注MP,A组1000mg、B绀500mg、C组200mg;三组术后第1、2天静脉滴注MP 120mg,1次/日,术后第3、4天静脉滴沣MP 80mg,1次/日,术后第5、6天静脉滴注MP 40mg,1次/日.D组不用糖皮质激素.对各组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观察各组消化道症状、精神异常等并发痱发牛情况,并分别进行统汁学分析.结果:A、B、C组术后1周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D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组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每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及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术前、术后6个月各组JO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周、3个月A组、B组与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B组与C组比较及A组与B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10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其中2例合并精神症状,2例出现单纯精神症状:B组4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其中2例合并精神症状;C组3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其中合并精神症状1例:D组未出现消化道症状和精神症状.A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多于其他各组(P<0.0125),B组并发症发生例数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25).结论:CSM患者围手术期采川MP首剂500mg方案与1000mg方案均可促进术后3个月内的神经功能恢复,但首剂500mg方案的并发症较1000mg方案少.  相似文献   
6.
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随着人们对颈椎关节突关节研究的深人,许多证据表明,颈椎关节突关节病变是颈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退行性变波及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一部分或全部,呈现损伤性关节炎反应,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者,谓之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性关节炎.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引起慢性颈痛、颈源性头痛及继发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一种血小板浓缩物,以离心的方法从自体血中提取。PRP中的血小板经激活后能释放出大量高浓度的生长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β,TGF—β)、  相似文献   
8.
颈椎病的前入路手术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病的发病目前有上升趋势。自Smith-Robinson及Cloward分别报道了应用颈椎前路手术法直接切除致压物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获得良好效果以来,对颈椎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研究逐渐深入,治疗效果不断提高。自70年代中期以后,长征医院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进行了较深入研究,近年来又从生物力学角度作了实验研究,至今临床颈椎手术已经超过12300余例。研究表明,早期诊断、恰当的外科干预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进一步提高颈椎病的治疗效果。1手术治疗的目的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恢复颈椎的稳定性,维持椎间隙高度,获得正常生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证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方法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建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模型,借助单盲端硅胶管系统在损伤神经局部给予GDNF,术后不同时间分别取L5脊髓切片,利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胆碱酯酶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第4,9,16及21 d,对照组和GDNF组胆碱酯酶活性分别为21.53±1.54和23.67±1.08(P<0.05),19.82±1.35和22.87±1.04(P<0.01),22.55±1.20和25.25±1.13(P<0.01),25.52±1.43和28.92±1.37(P<0.01);对照组和GDNF组ACP活性(平均灰度)分别为37.49±1.39和35.40±1.18(P<0.05),40.94±1.38和38.43±1.31(P<0.05),22.55±1.20和25.25±1.13(P<0.05),37.15±1.52和34.68±1.43(P<0.05)结论GDNF对损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证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方法: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建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模型,借助单盲端硅胶管系统在损伤神经局部给予GDNF,术后不同时间分别取L5脊髓切片,利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胆碱酯酶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第4,9,16及21d,对照组和GDNF组胆碱酯酶活性分别为21.53&;#177;1.54和23.67&;#177;1.08(P&;lt;0.05),19.82&;#177;1.35和22.87&;#177;1.04(P&;lt;0.01).22.55&;#177;1.20和25.25&;#177;1.13(P&;lt;0.01),25.52&;#177;1.43和28.92&;#177;1.37(P&;lt;0.01):对照组和GDNF组ACP活性(平均灰度)分别为37.49&;#177;1.39和35.40&;#177;1.18(P&;lt;0.05),40.94&;#177;1.38和38.43&;#177;1.31(P&;lt;0.05),22.55&;#177;1.20和25.25&;#177;1.13(P&;lt;0.05).37.15&;#177;1.52和34.68&;#177;1.43(P&;lt;0.05)结论:GDNF对损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